听到围观群众的好奇,莫川笑道:“因为皇威不可冒犯,去掉一横,看似‘德’,而非‘德’,正好避讳年号,便是被官府抓到,也有几分周旋余地。”
莫川话刚说话,楚三笙身边一位鉴宝师开了口:“这话似乎说反了吧?据我所知,真品宣德炉应该没有一横,因此当时还有‘省一德’之称。”
这位鉴宝师话一出口,众人目光瞬间看向莫川。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四周围观的群众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忽然瞧见意见相悖之人,一个个那自然是极为兴奋。
然而内行之人就不一样了。
即便是不研究铜器,也知道一般鉴宝师不应该在这种问题上犯错误才是,怎么现在莫川还跟这人出现了分歧?而对宣德炉有点研究的鉴宝师闻言顿时苦笑起来。
这些鉴宝师苦笑,莫川也是苦笑。他一开始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缺少皮壳之类关键性证据,想要佐证这是“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宣德炉”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便是莫川自己看到的资料,观点也都发生巨大的相悖,要不是莫川有天眼神通,一眼辩真假,莫川也不敢随意下定论。
莫川苦笑道:“你说的‘省一德’我也知道,这也是目前行内正在争辩的问题,不过,我更倾向于德有一横,至于无横之德,不是仿品,也是司铸官员私铸铜炉。”
“什么死猪官员啥死猪?啥意思啊?”
“对啊对啊,小伙子,说人话,别绕啊,听不懂哇!”
鉴宝师们还没开口,四周观众被莫川最后一句话给绕晕了,什么死猪死猪的,一个铜炉跟死猪扯上啥关系?
莫川闻言道:“我说的第一个司铸,是司马迁的司,是一种主持宣德炉炼制的官员;第二个私铸,是私人的私。据书籍记载,宣德炉之所以有如此巨大成就及名气,不仅是第一批使用黄铜炼制的铜器,更是采用了十二遍冶炼。当时这第一批黄铜正是采购暹罗国的‘风磨铜’,也就是今天的泰国,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暹罗国进贡之物,因为这批黄铜,才促使后来宣德炉的出现。”
“又因为十二炼法,每冶炼一次,原料便少一些,六炼之后几乎只剩下一半,而宣德帝财大气粗不仅要十二遍冶炼,更要加入金银等贵金属,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才令宣德炉才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也因此,后世多仿制,不过那些仿制者因为材料人工成本问题,基本达不到第一批十二精炼宣德炉的程度,不过,据说有一批宣德炉几乎与真品无异,那就是当时主持宣德炉炼制的官员在后来又召集工匠开炉炼制了一批。”
莫川侃侃而谈,那自信的姿态,令围观的群众不知不觉间多了几分信服。
此时,因为这边聚集的人群,令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尤其是当他们听说是宣德炉之时,又有一群准备吃午饭的鉴宝师聚在这里辩论,好奇之下,更是人潮汹涌接踵摩肩。
“哎,不是说那德字有没有一横嘛,咋扯到这了?”有人提示转回正题。
“不怪莫老师,你们别乱插话,什么死猪不死猪得,莫老师你别听他们打岔,你继续。”有人心里急得跟猫抓似的。
莫川闻言,继续道:“回归正题。我认为德有一横,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大家看大明铜钱,也就是‘宣德通宝’上的楷书‘德’上明显也有一横。宣德炉作为宣德帝亲自下令铸造的宫廷御用铜器款识上怎么可能没有一横?”
众人闻言哦的一声,深感太特么有道理了。
便在这时,邱老师开了口:
“这个观点我就不赞同了,宣德炉虽然是官方铸造的铜炉,然而参与者却是众多工匠及书法家,因为数量众多,参与书法家也众多,首先明朝书法本就推崇‘晋唐’,再看晋唐书法大家,比如王羲之、陆机、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其书法德有一横,也无一横,如此款识制作出现无横大有可能,怎么能因为有横而一定认为是真品?更何况现在宣德炉仿品众多,便是现在利用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仿造宣德炉那也是比比皆是,这件铜炉说不准就是仿制者故意扒皮,留款,反其道而行之,混淆视线!”
“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你也说了,晋唐书法有横也无横,这等于推翻之前所说真品无横的论点,那么……”
“哎,莫老师,我就不赞同你这话了,你这话太绝对了,现在还没有任何考古发现可以确凿证明宣德炉款识有横无横便是真品!”
“……”
“……”
几乎一个刹那间,莫川和这名姓邱的鉴宝师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围观的群众傻眼了,周围的鉴宝师也有些傻眼,虽然他们也都知道现在行内依旧留有大量富有争议的话题,但是此时突然因为一件不知真假的宣德炉引起的战役……他奶奶的,你别说,还怪刺激的!
不少鉴宝师一脸郁闷的发现,他妹的,他们竟然插不上口了。不得不说,古玩这一行,真特么讲究术业专攻,仅仅铜器这一项,就足够人绕的。
瞅瞅现在莫川和这个邱老师的辩论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战火都蔓延到“书法风格”、乃至“同类同时期”古玩特征上了。
“窝日,牛逼啊!”
“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不过还是感觉好流弊的样子!”
“同感同感!”
“难怪这莫川敢骂人,原来是真有水平啊!哎,哥们不好意思,我错怪你了。”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
“可不是啊,以后再也不信别人瞎说了。”
正在绞尽脑汁,拼命抽调各方面知识论证自己观点的莫川不知道,他此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的辩论,瞬间刷新众人对他的糟糕印象,甚至给来挣到无数印象分。
毕竟能够辩论成这样,肚子里要是真的没点墨水能做到?
“哎哎哎,两位……两位……停停停,打住打住一下啊!”看到辩论速度逐渐慢下来的莫川而人,楚三笙站了出来。
不得不说,楚三笙站出来的时机很好,因为不管是莫川还是邱老师都有种搜肠刮肚之感,再辩论下去,意义也不太大。
两人下意识齐齐住口,看向楚三笙。
楚三笙道:“两位先听我说一句,你们的辩论我也听了,关于德字有横无横这一点,这也是行内谜题,毕竟《宣德彝器图谱》一书中,也没有详细介绍这一点,我们且将这个争议放下,从其他角度鉴定一下可好?”
宣德炉的名气果然不是一般的大,便是研究笔墨的楚三笙,对此也了解一二。而他说的《宣德彝器图谱》,传闻乃是大明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官员奉旨撰写的书籍,专门用来介绍宣德彝的青铜器。宣德炉自然就记录其中。
邱老师闻言,蹙眉道:“这个争议可以放下,不过据我所知,《宣德彝器图谱》怕是晚明伪作,根本不足以拿来作为证据吧!”
楚三笙闻言一愣:“伪作?还有这说法?不好意思,我不是研究铜器,还真不清楚。”
莫川叹了一口气道:“没错,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记录宣德炉的《宣德彝器图谱》一书,乃是后世仿造者故意编写的伪作,以达到将赝品宣德炉卖出去的目的。”
“这……这岂不是说,宣德炉也是假的?”众人惊骇。
要知道《宣德彝器图谱》乃是最早记录宣德炉的书籍,其他记录宣德炉的书籍或多或少都是参照了这本书,毕竟这可是当时宣德年间官方书籍,如果它是假的,那还有真的吗?
邱老师叹了一口气道:“莫老师说的没错,《宣德彝器图谱》历史原因有些复杂,据传闻,当时有个叫吴诚的太监曾参与吕震对此书的编写,后来于谦在明正统年间从吴诚手里得到了副本,再后来,又有一名叫文彭的人,从于谦后人手中借来此副本抄录,因此直到明嘉靖年间才在市面上流通。”
“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严谨史料记载。历史上或许有这本书,但是几经周转之后,书还是不是原先的书,已经无从考证,加上此书在市面上流传之时又是宣德炉仿品横行之时,这幕后有没有推手,或者说这所谓的几经周转是不是仿造者故意编写的故事,已经很难说了。”
说到这,邱老师表情显得略有几分落寞,资本的力量在古代其实已经展现出来。
“老实说,目前正史上,几乎没有可靠的史料有对宣德年间大批铸造铜炉的记载,所以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宣德炉,或者说宣德炉只是当时商家的炒作,这还有待继续研究。”
邱老师总结道,话一出口,令四周一片惊愕。
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言论,一时间震惊不已。
宣德炉这么有名的铜器,竟然没有可靠历史资料记载,这不几乎等于不被历史承认么?那么莫川所指的“宣德炉”还到底是不是真品了?
v
海书网 https://www.haish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