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修路事意外着落 上
王云平跟外公一直说了大半个早上的话,才算结束。临出门的时候,两个人一再握手,而外婆更是拉了王云平的手,一副依依惜别的样子,手里还提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鼓鼓囊囊的葱花饼,让王云平一定带回去。
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侯在外面的乡镇干部大跌眼镜。大家心中肯定在想,孙一民跟王云平同样都是县处级领导,老爷子前后态度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孙一民每次几乎都在外公家里待不了半个小时,就灰溜溜地离开了,而王云平不仅待的时间远比孙一民待的时间长,竟然还被二老亲自送出了门。这可是孙一民从来没有过的礼遇。难道是因为有原小生陪同的原因吗。不过看样子也不像啊。
尉南乡的乡镇干部感觉不可思议的同时,原小生的却憋了一肚子的别扭,也不知道如何说出口。外婆明显已经把王云平当成了自己的未来孙媳妇,而自己跟王云平干脆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即便是王云平愿意放弃自己“大家闺秀”的身份,下嫁给自己这个贫民百姓,自己也不能接受啊,毕竟年龄上的差距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当然,王云平如果原意在不结婚的情况下,奉献的话,那倒可以考虑的。原小生坏坏地想。
这位留美博士县长,身上那种特有的文化和权力,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气质,还是非常诱人的。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征服一个这样的女人,开一面,长此以往,便在公务人员心中慢慢产生了侥幸心理,觉得犯了事的都是因为运气不好、后台不硬。继而逐渐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官特权’思想。
其次是我们干部的思想素质,已经在不断下降。造成干部素质下降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我觉得官二代问题,还是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原因。我们国家有一句俗话,叫朝里还有人好当官。这种近乎于继承式的繁衍,让我们的干部队伍一步步走上了一种另类的‘世袭制’。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保障我们后继的干部素质。
第三,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潜规则,惯坏了很大一部分干部。在我们的基层干部队伍中,特别是乡镇一级和县里的科局级单位中,能够提拔任用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干部还要沉在一线干一些具体的工作,甚至长期从事具体工作,而不会得到提拔。这部分干部在身边的人得到了提拔之后,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扭曲和失衡,就会变的满腹牢骚,就会变成所谓的‘老油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还有一个起码的、别人无法动摇的底线,那就是他的金饭碗。提拔上去后,又因为种种原因被免职的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造成机关人满为患,却无人干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此而逐渐造成我们的干部队伍越来越难带,人心也越来越涣散。要是长期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政党,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王云平说的越来越深沉了,不过也不能否认,王云平不愧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管理学博士,对现有体制的认识还是非常清晰的。然而从王云平目前在河湾县搞的这一套政绩工程,就让人有些费解了。或许她认为,时代的发展总会有他无法逾越的鸿沟,就像人类社会必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无论是那个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付出重污染和高能耗的代价之后,才能完成完全经济的原始积累,才能把经济发展正式送入正规。
原小生听王云平说着,也在不住点头,表示认可,很快就看到了河湾县城。这个时候,原小生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就不好意思地对王云平笑了笑。王云平宽容地在原小生的大腿上拍了拍,示意原小生接听电话就是了。
或许王云平是无心之举,原小生却突然感觉刚才被王云平拍过的腿,一阵麻酥酥的感觉,脸色竟然微微红了一下。好在是不透明的玻璃,车里面的光线比较暗,才掩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