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更为当时把闫应元留在了皇上身边感到庆幸,一是给皇上提供了一位栋梁之材,一是让这位一见如故的朋友有了一个好出身,同时也是心生佩服和绝对的羡慕,没有人能对如此多的大捷功劳,能够泰然处之的,这接连不断的立功,让同为带兵的人都为之眼红。卢象升也是如此,不断的在想若自己留在皇上的身边,会不会也能如此?
而榆林城的百姓们,听到战争结束了,皇上又给送了五十万两,这前前后后的,就是一百五十万两了,要知道这整个榆林城也就是四五万人,这平均一人就是三十两银子,这钱放在大富人家是差不着,但对于穷人,那就是一笔巨额的财富了。另外皇上那五十台留声机的消息,也随着光报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谁不知道那东西可是比黄金都贵。最低价就是五万两起,还是有价无市,没地儿买去。所以,一拍卖,都是七八万,这五十台,但多少钱?三四百万两银子!这要是都平滩在了榆林百姓身上,皇上,您太仁慈了。
而看着军方贴出的皇上给乱军机会的告示,一个个都大赞着皇上的仁慈。几万的参加宫变的京营官军都一个个的成了苦役,但没有祸及家小,如今皇上再一次开恩,那些乱民若再不抓住机会投案,真是死不足惜了,有这样的仁德皇帝,还要造反,真是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啊。很快,整个陕西境内,这种告示都传了一个遍。
大同,在接到了大捷和重新开工之时,那是全城欢呼。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这场大捷的东风了。仗打起来,谁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是个收场的时候。虽然说万岁仁慈,把四五十万人口的宗室子弟家庭的吃饭问题给解决了。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现在的大同是标准的工业基地,那铁矿、煤矿不停歇的开了一家又一家的,这东西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找到了露天煤矿、铁矿,招人挖就是了,只要有本钱,再多都没问题。水泥作坊也可尽的开。其他的什么玻璃、卫生纸等作坊也开了不少,当然兵工产业更是在不断的增加着。为了应对西北战争,朱由校特地的把玻璃瓶弹的作坊设在了大同,但那样根本是一种浪费,汽油弹能用多少个?所以最后以制窗户和蔬菜大棚为主的大玻璃。战车的作坊也正在建,当然这些地方招人的程序太复杂了。有的是核心机密,所以招人关把的比较严格一些。
首先是大明宗室子弟,其次是几辈子都是清白人家的有户籍之人。这一下几乎一半的人就因为这个户籍给卡住了。有的虽然在皇上发布的救命数、打折粮的政策里,看到了户籍的重要性,也办了户籍。但很可惜,年限不够。
大同自己修路的也有队伍也是不断的在招人。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之下,一些宗室子弟有的也自谋生路。或者是进作坊当工人,或者是干点小买卖营生。这年头只要有人,就有消费群体,又不纳捐纳税,钱庄还给提供无息的贷款,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找准了门道,还是可以养家糊口的。
但大多数的人还没有活计,只能守在大同城里。如今大捷的消息和复工的消息同时传来。这让许多的人都重新看到了希望。
俘虏了如此多的蒙古人。一半得去建设天门城,那样这城的速度肯定是快啊。
而且大同城外那堆的满满的‘水泥’,更让大家看得这底气更足。如今的水泥可是飞入平常百姓家了,不仅仅有条件的人在用,就是没条件的人,也是看得到的。到官道上踩踩那平坦光滑的水泥地,也就认识了水泥的神奇。那堆积如山的水泥。都是准备给天门城里盖房子用的,那样的房子得多结实。
还有那一面面价比白银的玻璃,是当窗户用的,那边二万多头牛。只干活的时候当劳力用的、、、、、、
所以城中的宗室子弟对这些是百般的期盼,如今可算是盼到了复工了,所以高兴的无以言表。在工部、神宫监的组织下,出了大同,奔向岱海。
京城里这算是听到了皇上亲征以来最终的大捷了,归化城算一次,本来以为就差不多了。但没想到远在千里之外贸林丹又来捣乱,还出奇兵、找帮凶,把大明的榆林给占了,在里面死守。但凡是个人都知道守城轻松、攻城痛苦。但如今被皇上的三支亲军,白杆这、天雄和锦衣卫,一夜拿了下来。蒙古军丧尽天良的把整个城给烧了。
现在不仅把那八万蒙古兵全军覆没了,而且皇上还打败了林丹部的六七十万蒙古兵,俘虏了几十万蒙古兵,十几万匹马,和几百万只羊,彻底的打败了蒙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势力,能抵挡住房皇上的收复河套地区的大军。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百姓们感到由衷的自豪,为了皇上而自豪骄傲。特别是皇上又拿出战利品二百万两银子,分别的奖赏战士、抚恤烈士、支援榆林,这是多么圣德的皇上啊。
而满朝文武,在激动兴奋之余,都有一个问题在问自己,面对如此英明神武的皇帝,自己该如何自处?皇上宫变之前,是一种状态,但宫变之后,一步步的走向强势,手段也是变着法的越来越强硬。
搞言谏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已经成了小儿科了,皇上是连搭理一下的意思都没有。用百姓的民生、君王的品性、社稷的安稳、军人的粮饷、民心的所向、、、、、这些东西都不管用了,想想看,连辽东将士的集体投降都不管用,自己这些当官的,又拿什么来要挟皇上呢?祖训?他已经开始动手了。先是农税的给免了,后是藩王政策,以后会是什么?这些都是大臣们在思考的事情。
九月十八日,皇上带着净军、大汉将军们和孙承宗回到了大同。手下的天应军、锦衣卫们,都分到了榆林和天门城去了,在哪里一边的训练自己,一边的训练新锦衣卫,更是看守着俘虏。
大同现在清静多了,满城挤的满满的宗室弟子们基本都去了,比走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了,但大同的商业还是比以前发达了许多倍,实业救国还是相当有道理的。许多的宫有作坊一开,必然拉动地方经济,这是肯定的。而且大同是全国修路运动中,最先受益的城市。岱海开发,也是必经之路,这人来人往的,哪里能不景气。
这次住就在代王府了,看着这个府地,占地很大,前世的代王府收个门票钱都能收个手抽筋。如今却这样空着,不个效益也不是个事,朱由校打算弄个明国第一批博物馆,福王府和代王府都闲置着,不但不见钱,还得往里面不断的投钱,什么看守、维修等等。而让一些年纪大的不能动的宦官在这里经营着。赚两钱给他们养老,既办了善事,又省了钱,何乐而不为呢?而且以后净军们老了也有个依靠不是。
宦官老了之后,无人赡养、无人送终的问题其实对于宫廷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别看着有魏忠贤如此风光的宦官,就以为宦官都是风光旖旎了,十万人只能出一个魏忠贤,二十四监里,也只有二十四位头头而已。把头头脑脑都算上了,能出头的也就是一百人就足足的了,千分之一的比率,如同金字塔一般,那些塔基里的人物,多了去了。他们不仅身体残缺不全,连饭都吃不饱。
但他们仍然在节衣缩食,对小宦官玩了命的好,对前辈故去的宦官更是真诚的祭祀,为了什么?他们是没根之人,更没有后代,因为没钱,更没有锦衣还乡的机会。老了孤苦伶仃,没有人给他们养老、更没有人给他们送终。而他们已经没有修今生的机会了,当然只能修来世了。
所以对小宦官好好的,让他们在自己老死之时,给自己送个终,过年过节的时候烧个香、送点纸钱。对故去的前辈好,那就是为了一代一代的往下传的,你可以不给人家烧香撒钱,那你身后,那些小宦官就给你办这些事吗?所以宦官们就是钱再缺,办这样的事也从来不心疼。
宦官为什么抱团、心齐?他们就是这样一辈传一辈的把这种传统传了下来。有这样的关系在,不心齐抱团才怪了呢。
而大明皇帝们当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在,感念宦官们也不容易,所以特别赐了中官坟给他们,供他们死后安葬之用。当然到了朱由校的前世,这个中官坟已经被平了,变成了世界闻名的‘中关村’。
而靠着宦官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又靠宦官给自己挣钱、打仗的朱由校,本身也是一个感恩之人,没有人家拼死的保卫、卖力的赚钱,哪里有今天的风光。恐怕早已让信王或者福王给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