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京城谁的消息最难得到,绝对是李标,李标为人谨慎,从不在家中召集任何官员商议事情,除非是朝廷内的要事。
这次的藩王留京的事情发生之后,李标同样也没有叫过任何人商议这件事,倒是他后面的杨鹤比较招摇,很多人也习惯性的将杨鹤当成李标的影子。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杨鹤从来不是李标的影子,虽然他知道很多李标的事情,但是那不过是公事罢了,就算杨鹤因为什么事被抓、被查,也基本上查不到李标的什么事情出来。
不得不说这就是李标的实力,也是李标和朝廷上很多人不同的地方。
就是吴宗达、马懋才这两个人没事都喜欢叫同僚去府上谈事,唯独李标却很少干,做什么事都给人一种光明正大的感觉。
杨鹤这个人能力不大,在当初朝廷党争严重的时候,慧眼识人,搭上了最没有权势、最隐形的内阁次辅李标的身上,再加上时运不错,直接从顺天府尹的位置提升到了礼部侍郎。
对于他来说,只要再进一步就是尚书,成为了尚书,军机处就有可能有他的一个位置。
因此,不能说杨鹤真的是忠心李标,他是在借势。借李标的势,来组成自己的势力,他没有李标的清名,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以李标的名义组成这股势力之后,无论李标愿意不愿意背锅的就是李标,无论李标是没有事还是下,那么和他的关系已经不大。
李标如果是下去了,对他来说自然是好的,他借助这股势力,直上九天,李标如果不动,他就可以一直不停的借势,同时也让一直求取清名的李标没有任何办法。
于是,杨鹤就借这件事在外面放出了一点风声,这一点风声并不是杨鹤自己要放的,而是他趁了李标的意,明白李标这时候想的,于是放出了这点风声。
借用这点风声来提醒那些和自己一样想法的人,可以动手了,只不过杨鹤为了自己的想法,将这股风声放给了各位留在京城的王爷。
此举可是就不一样了,这些本来什么都不知道的王爷,突然间什么都知道了,你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同时,杨鹤又借势邀请了很多官员来到自己的府邸,偷偷商议要事,本来这个邀请在所有人心中应该是李标完成的,李标的很多事情又是杨鹤来设计。
因此,对于这次杨鹤的邀请,大家理所当然当成了是李标的邀请,杨鹤的邀请他们还可以拒绝,但是李标他们就不怎么敢拒绝了。
因此,杨鹤的借势借到了,杨鹤邀请人的做法自然没有瞒过李标的眼睛,之所以不吭声,是因为李标并不清楚杨鹤心中所想,因此李标并没有感觉杨鹤做的不对,反而还点了点头,偷偷说了一句,知我者,杨鹤也。
对于在座的四个王爷来说,他们可没有这么大的头脑,不过相互的利益关系却还是理得清的。
唐王的话让他们眼睛一亮,鲁王朱以派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如果明天朝廷争论严重的时候,我们突然出现在太庙,到时候....”
后面的话他自不用说,但是在场的人却也是都明白,到时候皇上碍于天下人的议论,只要想保住自己的名声,就不得不放了他们。
几人简单的策划的一下,也并没有策划什么,便直接离开了。
另外一方面,乾清宫内的崇祯对于此事虽然心中已经是迫切无比,但是表面上依旧是冷眼相关,他明白,他是最后的决定者,但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独断专行的想法。
就如这件事一般,涉及到的事情之多,哪怕他是个皇上,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他只能看清楚对于这件事满朝文武的态度。
只要支持派占上风,他就不介意出手打击一下反对派,然后促成此事。
因此,崇祯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这件事的具体决定并没有做,为了防止一些事情的发生,他开始外松内紧,表面不关心此事,实则这件事的很多发展都在崇祯的眼里看着。
为了打消很多人的想法,崇祯将目光看向一些其他的事情上,太原方面,早已急不可耐的张世泽,终于等到了自南方运来的粮饷,粮饷一到,张世泽当天便急不可耐的下令大军开拔。
一时间,张世泽手下的原五万京营士兵和二万新军,整编成太原军,向宣大府的方向赶了过去。
此时的宣大府,明军依旧正在和满都罗手下的蒙古军进行对峙,当看到军机处发来的旨意之后,总督满桂顿时大喜。
一是因为朝堂上对于他的主战想法给予了支持,另一方面,朝廷还从山西方面,调来了张世泽以及手下的太原军,可谓是让他如虎添翼。
对于张世泽,虽然和满桂同样贵为总督,但是张世泽之前不过是满桂手下的总兵,满桂对他也是非常熟悉,因此满桂并不担心
得知张世泽出发之后,崇祯当即下旨,令二人无论如何给予满都罗率领的察哈尔部大军予以重击。
当天晚上,崇祯则出现在了钟粹宫,另外,崇祯还专门叫上了李标和吴宗达二人,这倒是让很多人有些琢磨不透,特别是此时的杨鹤府邸的秘密聚会刚刚开始。
这让一些人开始警惕起来,同时也猜测皇上是准备缓和二人的关系,还是警告二人。
就是跟在崇祯背后的吴宗达和李标二人,此时也是心中满是嘀咕,对于崇祯的行为有些猜不透。
二人紧紧的跟在崇祯的后面,相继进入到钟粹宫之内,此时的皇太子朱慈烺和皇四子朱慈炤,一个不到八岁,一个不到五岁,此时都是端坐在案牍下。
看到崇祯走了过来,二人急忙跑了过来。
二人学着打臣子的模样,纷纷跪了下来。“儿臣参见父皇”
“嗯,都起来吧!多日不见,你们两兄弟又长高了。”崇祯将二人揽进怀里,笑着说道。
不管怎么说,二人也都是他的儿子,而且年纪比较小,崇祯之前想的是更换明朝的储君制度,并不是要决定二人谁为下一任皇帝。
在崇祯心里,能继承自己帝国的人,肯定是要自己满意,不过也要等他们长大之后再说。
看看二人,此时年纪小小的年龄,也不知谁教的,听话倒是听话,就是缺少了小孩子的天真,也许帝王家就是这样,四书五经从小即始,从无间断。
正因为如此,崇祯才决定将二人送进皇家学院自行学习,就是要让二人产生自己的思想。
目光看向二人,眼中流露出些许溺爱。“父皇问你们,今天你们在学院,选择了什么学科?”
朱慈烺从崇祯的怀里跳了下来,两只小眼看着崇祯说道:“启禀父王,儿臣进入到了学院内的儒学,跟儒学的老先生,学习了很多圣人治学的道理。”
“嗯”
崇祯点了点头,虽然他并不认可帝王应该学习太多的儒学,不过朱慈烺毕竟还小,以后自会明白。
倒是皇四子朱慈炤的回答让崇祯楞了一下,年纪小小的他显得稚嫩无比,操着漏风的牙语
“父皇,儿臣学习了工学。”
“哦,炤儿为什么要学习工学?不跟哥哥一起学习儒学?”崇祯看着这个年幼的小家伙,好奇的问道,这时候的人思想很迂腐,根本不可能让自己的儿子学习工学的。
再加上朱慈炤是皇子,崇祯虽然没什么时间教导,但是他的母亲和身边的一些师傅肯定是不会不管的,因此这倒是让崇祯有些好奇。
“这个,他们都说儿臣以后是臣子,不能和太子哥哥一起学习君王之道,所以儿臣就学习了工学。”朱慈炤的话音刚落,崇祯的脸色就有些不好看了。
童言无忌,这句话虽然是儿子朱慈炤的嘴巴里说出来的,表面也是给自己儿子朱慈炤说的,但是历代就算不是君王,那个皇子不是学的儒学。
怎么到这就不能学了,非要学习自己一手支持的工学,这不是借此发泄对自己的不满,将自己的军吗?
从这些人的角度看,你崇祯不是支持工学打压儒学吗?那我就让你儿子去学你支持的,看你反对不反对,你要反对了,以后看你还怎么说。
崇祯越想越气,这简直就是阎王爷头上搂虱子找抽。
一旁的李标和吴宗达听到皇四子朱慈炤的话语,顿时吓的直接跪了下来。
李标心中暗道不好,这件事本来他就上过很多奏折,劝崇祯将皇四子朱慈炤召回到原来的宫殿学习,此时发生了这种事情,可以说是和他的关系很大,皇上很有可能会猜疑他。
但是就李标从心而论,这件事他虽然反对,但是也不敢干出这等触怒天颜的事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