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皇上,臣明白了。”
吴宗达说完,急忙向后退了一步。
崇祯见此,不以为然,这时他将目光看向马懋才。
“西南的海贸怎么样了?”
马懋才这时脸色平静的站了出来。
“回皇上的话,西南海贸顺利,据福建总督熊文灿奏报,西南沿海各地的海盗、土匪、倭寇等已经被郑家船队清除干净。
朝廷的海贸非常顺利,荷兰、法兰西、弗朗机等人都参与到了与我明军的海贸当中。
臣以为,应当继续加开海贸口岸,增加我大明的海贸税收。”
马懋才说完之后,本以为会得到崇祯的赞赏,但没想到崇祯的眉头却皱了起来。
见崇祯不说话,马懋才很敏感的感觉到了不对,脸上的兴奋瞬间消失,整个人仿佛消失了一般。
眉头紧邹的崇祯,手不断的在案牍上的奏折摸索,有章有序的寻找,直到摸到了一个大概中间的奏折。
崇祯抽了出来,然后面带笑容的将他递给了旁边的王承恩,指了指马懋才。
王承恩示意,向马懋才走了过去。
“这是福建巡抚邹维琏不久前给朕的密奏,你们三个都看看吧!”
“是皇上”马懋才非常小心的说道,他敏感的意识到有些不对。
打开奏折,马懋才只是扫了一眼,便清楚了上面的全部内容,不过他的脸上并没有任何的惊讶。
反倒是他的心中很是疑惑,这种奏折,邹维琏已经不止一次的上奏过,却内容都差不多。
军机处、六部、都察院都收到过邹维琏的奏折,但是因为崇祯支持海贸的问题,再加上海贸却是解决了朝廷国库的空虚。
毕竟谁要是开口参了海贸,谁上哪里弄这么多钱。
正因为如此,所以并没有人去理会邹维琏,对于邹维琏福建巡抚这个位置,也有人曾上奏将邹维琏调出西南。
但却被崇祯直接给拒绝了,如今皇上重提此事,实在是让几人都有些疑惑。
奏折在三人手中流转过后,重新递交给了崇祯。
“咚咚咚...”
崇祯用奏折敲打着案牍,发出碰撞的声音,声音虽然是敲打在案牍之上,但却仿佛是在三人心中敲打。
三人不敢多说什么,静静的思索等候着。
“马爱卿,你先说说,这份奏折朕应该怎么批复?”
“皇上,臣..以为海贸对于朝廷之重要已经毋容置疑,朝廷断不可停了海贸。”
“是啊!海贸的重要性以及所得之巨,都使得朝廷不能轻易放弃。
可是现在,我大明海贸每年税收每年的一半都要被他人收去,另外一半还要看他人的眼色,你说说这是何道理?”崇祯说着,眼色变得凌厉了起来。
马懋才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是为了这而来,但是很快他的眉头便也皱了起来。
“启奏皇上,西南沿海剿除海匪以及安定沿海,都是郑家在做,朝廷并没有在西南沿海做过什么动作。
而且朝廷也曾答应过郑芝龙,愿意将一半的海贸税补给郑家,做剿匪平边的军费之用。
如果朝廷这时候收回郑家手中一半的海贸税,臣担心郑家会感到不满,在西南沿海再搞起祸端。”
“会不会谋反就要看郑家是不是忠于朕?忠于我大明?
西南是我大明之西南,如果因为怕,就将西南交到不忠于我大明的人的手中,那这西南就不再是我大明的西南。
朕就是要看看郑家是不是忠心于大明?”崇祯看着三人,眼睛之中闪现出狠厉之色。
三人看着崇祯,背后感觉到了丝丝的凉气。
三人都明白,皇上话已经说清楚了,就是要拿郑家下手,至于邹维琏的奏疏,不过是一个引子罢了。
马懋才的脸色平静,但心中却有些不舒服。
在他认为西南刚刚稳定下来,为朝廷提供了这么多的税收,皇上如今就要对西南动手,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
不过,马懋才并没有说出来,他将目光看向身旁的王洽。
主管兵部的王洽,深知大明水师的情况,只有他说行,皇上才会真的行,他要是摇头,皇上也要仔细思量才是。
“皇上,是不是要先将水师调往西南?”
王洽没有再说其他的,而是直奔崇祯心中所想。
王洽的话让崇祯陷入了沉思,眼睛余光扫向低下头的王洽。
“传旨,着水师都督张大可不日进京。
另外,户部准备好粮草,明年开春,着水师都督张大可率领一部分水师南下训练,就进驻在厦门城。
不过,刚开始也不要待太久时间,水师在西南的训练要常态化,在沿海各省都要有驻军的地方。
这件事具体怎么去做,就由水师都督张大可张爱卿去做,朝廷方面不要干涉太多。”崇祯看着三人,脸色平静的将事情交代下来。
“臣等遵旨。”
三人虽然心中依旧有些顾忌,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大雪纷飞中,三人离开了紫禁城,行走在北京城的街道上,若有所思。
新年将近,三人却并没有和其他官员一般变得轻松,脸上也没有了那么多的喜悦,因为他们有了各有不同的任务。
对比来说,王洽和吴宗达的事情最为棘手,特别是吴宗达,他手中的事情看似很远,实则已经将近。
这么久了,皇上终于又忍不住对宗室皇亲动手了,只不过这次布的局更大。
关于这件事情,皇上光提就已经不知说了多少次,以至于整个朝堂百官都知道了皇上要削藩。
去年祭祖,皇上未能如愿,今年皇上终于又开始了。
敏感的吴宗达预感到了他的末日的来临,但他并不害怕,从头到尾,他都是支持和推动削藩政策的人。
时间飞逝,冬季的北京城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十一月中旬,距离元旦已经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北京城被大雪覆盖,寒冷的北风不断的呼啸而过。
冰雪并未能阻挡各地情报的来到,近日以来,王洽深受朝廷上的非议,关于河套之战的奖罚,虽然得到了崇祯的点头,但是却并未能让百官满意。
闲来无事的言官,将矛头纷纷对准王洽,奏折不断落下。
(未完待续)